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动态 >
返回

关于提升全民数字技能的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1-04-21  文章来源: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党支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  


新闻导读


        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快速迭代,在生活、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对劳动者所需掌握的数字技能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提升全民数字技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提升数字技能相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央政治局先后多次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等相关领域开展集体学习。



        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作出了战略部署,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要求“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设专章规划如何建设数字中国,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这些要求,根本在人,核心在于提升全体国民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


        什么是数字技能


        数字技能的概念在不断发展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所以目前对于“数字技能”还未有广泛认同、权威定义。因此,我们从“数字技能”的相关定义和部分专家学者释义着手,了解和研究“数字技能”内涵。


        (一)与数字技能相关的一些概念


        数字经济:凡是直接或间接利用数据来引导资源发挥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态都可以纳入其范畴。在技术层面,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在应用层面,“新零售”“新制造”等都是其典型代表。


        数字技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其主要包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和5G技术。


        数字素养:指在数字环境下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发现并获取信息、评价信息、整合信息、交流信息的综合科学技能与文化素养。


        数字能力:数字能力强调以分析的、合作的和创造性的方法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能力领域所需能力包括软硬件的基本知识、信息和数据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数字内容创建能力、安全性保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职业相关胜任力。


        (二)对数字技能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出版《培养面向未来的数字技能——我们能从国际比较指标中得出什么结论? 》报告中提出:广义而言,数字技能不仅指知道如何应用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来获取、分享、生产信息,而且指能够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批判性地评估和处理信息,运用精确的技术获取和生产信息,以解决复杂问题。数字技能是一系列技能,其中一些技能严格来说不是技能,而是与行为、专业知识、实际经验和生活技能相关的素养。


        《学习时报》2021年1月刊发文章《数字化生存应提升全民数字技能》中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社会的发展,数字技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想要有效参与数字化社会的发展,必须具备数字资源的使用和研发能力。包括:数字获取技能、数字交流技能、数字消费技能、数字安全技能、数字健康技能。


        综合各方面研究情况和工作实际,我们认为,数字技能是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生产、获取、分析、传输信息,以解决复杂问题、确保数据安全等的能力、素养。根据数字技能使用和培养需求不同,我们认为,可以将数字技能分为“数字应用技能”和“数字专业技能”两类。


        数字专业技能主要是针对专业人员而言,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数字技术领域从业者需掌握的开发、分析、整合数字信息等的能力,具有复杂性和创新性。数字应用技能主要是针对非专业人员而言,指社会大众在工作、生活中,使用各种电子设备获取、传输数字信息等的能力,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


        有关国家和地区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做法


        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和地区普遍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全民数字技能水平。主要做法有:


        一是制定并实施提升数字技能战略或行动计划。


        欧盟于2019年设立了一项新的92亿欧元资助计划——“数字欧洲计划”(Digital Europe Programme),以确保欧洲应对各种数字挑战具备所需的技能和基础设施。


        该计划作为进一步发展“数字单一市场”战略(Digital Single Market)的一部分,有助于创造400万个就业机会,每年将创造4150亿欧元推动欧盟经济发展,同时提高欧盟的国际竞争力。


        该计划将投入27亿欧元用于超级计算,25亿欧元用于人工智能,20亿欧元用于网络安全,7亿欧元发展数字技能,13亿欧元用于确保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


        埃塞俄比亚政府制定了2020-2024年国家数字技能发展战略,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公民,包括年轻人、老人、女性和社会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公民的数字知识和技能。政府能够监测各个领域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并满足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使数字技术实现社会平等而不是经济两极分化。具体目标是在教育培训中提高所有公民的基本(或高级)数字技能,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关的数字技能,并为信息、通信和技术从业人员提供终生学习的机会。


        二是加强数字技能的职业教育培训和技能认证。


        2020年6月,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发布新的实践指南,将基本数字技能纳入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响应工业4.0人才培养要求。该指南凸显了职业教育和培训者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协助学习者发展自己的数字技能的能力。


        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认为,专注于数字技能开发的短期课程和微证书可以为当前的员工队伍做好准备,使其适应并管理工作中不断变化的角色。且从长远来看,应通过将数字技能视为基础技能以及语言、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从而将数字技能嵌入职业教育和培训。


        为此,澳大利亚正在修订职业教育与培训资金模型,简化培训包的更新,提高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并鼓励所有澳大利亚工人终身学习的观念。


        英国政府通过研究认为,数字技能在求职和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预计未来20年所有的工作岗位中,有90%需要某种形式的数字知识,但目前英国有20%的成年人仍然缺乏此类技能。


        2019年,英国政府根据国家标准,推出“必备数字技能”资格证书,目的是助力成年人提升数字技能,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取得进步,同时提高整体生活质量。英国政府将提供免费课程来帮助基本数字技能较低的成年人学习如何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该课程旨在帮助成年人学习基本的数字技能,如发送电子邮件、填写在线表格、使用平板电脑等。


        三是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数字技能培训。


        印度总理莫迪在2018年宣布了“未来技能倡议”(Future Skills Initiative)。从那时起,印度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与IT行业及印度软件和服务业企业行业协会(NASSCOM)的合作,打造“印度数字人才库”,利用“未来技能”平台对20多万名IT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目前,该平台提供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区块链等10种新兴技术的技能培训,涉及70种新职位和155种新技能。


        2019年底,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宣布投资43亿卢比(约合4亿人民币),在三年内培训40万名数字专业人才。


        在培训专业人才的同时,很多国家也非常重视普通民众数字技能教育培训。


        韩国组织老年人在老年福利文化中心学习使用互动式服务设施,并将其作为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机器人普及项目”的一部分,由政府出资为老年人进行无接触式数码技能教育,提高老年人群的数码设备使用技能。


        2019年,加拿大政府宣布为盲人协会的“与技术关联倡议”项目投资130万加元(约合678万人民币)。这笔投资由“数字扫盲交换计划”(Digital Literacy Exchange Program)提供,该计划旨在为那些因数字技术发展速度过快而落后的人群(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新移民、土著居民、低收入者、生活在北部和农村地区的居民等)提供数字技能培训。


        四是积极组织数字技能相关职业技能竞赛。


        2019年,俄罗斯喀山承办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举办世界技能大赛的同时,俄罗斯还探索同期举办了一场未来技能大赛。该项赛事以数字技能、先进智能制造技能为主要比赛项目,共设置25个项目,包括原型制作、VR/AR、区块链、工业设计技术、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机器学习与大数据、移动应用开发、逆向工程、无人机、农业生物、复合材料技术、企业信息安全、量子技术、建筑信息模型等15个专项赛和焊接机器人、工业4.0、数字工厂、数字农业、数字时尚设计、神经交互设计、项目周期管理、太空系统工程、矿物合成加工、激光技术等10个演示赛,来自17个国家的105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提升全民数字技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数字化进程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世界正成为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数字技术正迅速取代常规工作的从业者,数字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现代社会,对政府治理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人民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带来深刻影响。由于数字化技术发展和迭代非常快,无论对专业人员还是非专业人员,都带来较大的影响。


        一是专业化数字技能人才供给不足。


        一方面,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业态、新职业,在近两年人社部公布的56个新职业中,绝大多数都与数字技能相关,数字化管理师、全媒体运营师、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更是与数字技能密切相关。这些新职业市场需求巨大,应用行业广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者参与数字经济都有巨大助益,数字化人才已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


        另一方面,由于新职业发展时间普遍较短,技工院校专业更新和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更新需要一定周期,往往跟不上产业、企业调整的步伐,数字化新职业人才供给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对专业化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速,使得技工院校对企业需要的专业化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不足,人才链和产业链出现脱节。


        二是传统产业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与过剩并存。


        数字经济影响下,传统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随着“数字化赋能” 制造业,一大批高精尖设备取代传统设备,传统就业岗位与数字化技术相互结合,相应地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大大提升,要求劳动者兼具原有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数字技能,于是很容易形成传统产业普通技术工人过剩,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形成技能人才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


        在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中,需要传统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与数字化技能提升相结合,倒逼传统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和课程进行调整。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面临职业的转化,为了避免失业,劳动者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持续升级技能素质。


        三是数字化生活方式对全体民众提升数字应用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当前,定制服饰、虚拟试衣、手机点餐、机器人送餐等生活方式已基本实现,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无人驾驶等技术也逐渐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数字工具被应用到工作中,与20世纪末相比,现在大部分劳动者在工作中都会用到计算机。


        在这一大背景下,数字鸿沟已经从互联网接入鸿沟演变为技能鸿沟和使用鸿沟,即数字优势群体和缺乏数字化生存技能的弱势群体之间的鸿沟。


        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领域在数字化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不同人群在信息的掌握、拥有和使用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数字化发展也很不平衡。贫困人口在数字化方面还面临不少障碍。低技能群体、老年人、失业者等弱势群体缺乏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了技能差距,这一类群体如何跨越“数字鸿沟”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也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四是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数字技能培养不同于传统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数字产业化产生的新职业新业态、产业数字化带来的技能新素养新挑战,亟需政府部门指导建立新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制定能够被社会各界认可的数字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指导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明确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人才培养方案,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培养相关师资力量。


        提升全民数字技能的对策建议


        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加强提升全民数字技能的顶层设计。


        一是将数字技能培养培训作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制定提升全民数字技能行动计划,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以更好地面对现代和未来科技带来的挑战。


        二是在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等政策规划时,将加强数字技能培养作为重要内容,研究提出支持政策。


        三是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围绕加强数字技能培养培训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引导院校、企业等加大投入力度,积极转型升级,推动数字技能培养培训能力提升。


        四是指导和推动各地借鉴浙江省制定出台《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的做法,制定地区性法规政策措施,将引进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高技能以及急需紧缺人才纳入政府人才支持政策体系,为其在职称评定、住房、落户、医疗保健,以及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支持,将数字技能教育培训纳入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日常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


        完善技工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数字技能水平。


        一是建立具有技工教育特色的专业目录并实行动态调整,发布技工院校数字技能类专业目录,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支持和引导全国技工院校积极开设与数字技能类专业。设计相应的数字技能课程,加强数字技能教材开发和师资培养,依托行业协会等积极组织技工院校学生数字技能培养教学研讨。


        二是发挥技工院校校企深度融合传统优势,引导推动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技工教育联盟活动,与技工院校在数字技能标准、师资培养、课程设计、培训实施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开发数字技能通用素质培养教材,纳入技工院校公共课范畴。


        三是积极推进技工院校信息化建设。强化技工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促进技工院校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建设技工教育数字资源平台和技工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管理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发挥优质院校数字技能培养引领示范效应,遴选培育一批数字技能培育优质技工院校。加强技工院校数字技能相关师资队伍建设,将数字技能作为校长和师资培训重点内容。举办数字技能提升专题线上研修班。


        创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探索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职业培训新模式。


        一是加大数字技能职业培训。指导各地在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时,增加有关数字技能的培训内容,指导各地面向新技能新职业,围绕市场急需紧缺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先进制造业、智慧农业、智能建筑、智慧城市建设等新产业培训,积极开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电商、直播等新职业新技能培训。


        二是探索数字化技能培训新模式。促进互联网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大力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发挥龙头企业(如华为、腾讯等)和培训机构(如北大青鸟等)作用,推动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发挥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优势,加大数字技能线上培训资源供给,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技能培训资源,加大对就业重点群体的数字技能培训,帮助中小微企业开展职工数字技能培训。


        三是围绕数字技能相关职业编制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指南包、课程包),发布培训标准和课程方案,加大数字技能相关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力度,规范数字技能相关职业培训过程管理。开展数字技能相关职业培训教学研究,组织开展师资培训。


        四是规范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和完善“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及资源运营服务规范管理,实现学习过程可查询、可追溯、可监管。


        五是组织开发面向全体劳动者的数字技能通用素质培训教材,作为职业技能培训通用性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


        六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建设一批具有数字技能培养优势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遴选推荐一批互联网职业培训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打造一批功能突出、资源共享的区域性数字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全面提升数字技能实训能力。重点支持一批国家级和国内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一批职业技能数字化培训体验项目。


        将提升数字技能作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纳入技能人才工作各个环节。


        一是积极开发数字技能类新职业。积极开发数字技能类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创新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的开发方式和手段,引导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开发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将数字技能内容融入到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中。推进数字技能相关职业的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引入数字技术,创新评价方式。修订职业分类大典,对数字技能类职业进行标注。定期发布数字技能类职业就业、职业培训和岗位需求情况。


        二是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示范作用,开展侧重于数字技能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带动全面数字技能提升。举办新职业技能大赛,设置项目优先考虑数字技能相关职业(工种)。举办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对数字技能相关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指导各地在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时,设立数字技能相关赛项。加强与世界技能组织及其各成员国家(地区)在数字技能方面的合作,积极推动与数字技能相关的项目作为正式赛项。


        三是将加强信息化建设等作为东西部对口帮扶重要内容,着力消除数字技能地域差距。引导东部地区优质院校、企业等积极参与欠发达地区技工院校对口帮扶,在软硬件投入、师资培养、学生实训、竞赛集训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通讯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政达路2号CRD银座A座6层 邮政编码:100040 电子邮箱:webmaster@ceiaec.org 联系电话:010-68607701 传真:010-68607700 备案:京ICP备12047920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7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