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9日电 18日,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新质生产力”人才创新培养分论坛在京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任郝志强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产教融合的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他呼吁社会各界携手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新质生产力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数字基础设施、海量数据、算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要素紧密结合的生产力新形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更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郝志强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动力,产业培育是重点任务,绿色发展是底色特色,深化改革是坚实保障,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重要途径。
“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是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拥有大量具备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具备综合应用各类前沿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新型生产工具的新型数字人才,必须推动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研究型高等院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郝志强表示,在大学的多个功能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功能。大学要从人才培养、学科设置、专业设置、服务社会等多个角度科学研究,去思考怎样培养学生。“大学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服务社会的,培养方式必须要对路,要科学的去研究。”
郝志强介绍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在产教融合方面的举措。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聚焦新型工业化建设,主动作为完成“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着眼长远,重构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建设发展的“四梁八柱”,重点落实“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主战场、服务骨干龙头企业、服务民生福祉”的四服务理念。“2024年,我们牵头制定各类国标、行标、团标37项,带动了产教融合,围绕人才培养适配性的问题,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坚持标准引领”: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主导制定了大数据和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并开发了六个职业能力水平评价标准,完善了多项培训课程的标准,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2023年,我们联合百度发布首个《生成式人工智能工程师》培训标准,这有助于高校设立对应专业和企业设置相关岗位,实现教育与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强化行业服务”:围绕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实施了多个专项人才培养工作,并制定了行业人才解决方案,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郝志强表示,“我们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以解决行业需求。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继续研究并出台相关政策,以确保人才培养与时俱进。”
“融通岗课赛证”: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通过举办高水平竞赛,如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引领教学改革,提升育人成效。郝志强介绍,“我们承办了由五部委共同举办的大赛,并形成了品牌体系。大赛赛道根据企业需求设置,由企业出题,有效促进了产教融合。”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任务,需要我们相向而行,共同努力。”郝志强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将积极携手社会各界,守正创新,奋楫笃行,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厚植人才成长沃土,锻造人才技能大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我们也期待新华网教育论坛越办越好,能够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